中新網南京1月12日 電 題 吃“水泥橘”離環境善治還有多遠?
  錢兆成
  2015年1月10日晚,湖北省武漢市,電視問政第五場,蔡甸區區長彭巧娣現場吃掉被污染的橘子,自責管理不到位,稱自己種下的苦果自己吃。這個橘子來自蔡甸區一個的被水泥攪拌站所產生的水泥灰污染的果園。
  毋庸諱言,電視問政的確是一種官民互動的良好形式,政治傳播學上有個叫“鋪墊效果”的概念,即指當媒體把註意力集中在某一方面時,人們對政務評價的標準就會跟隨信息焦點而變化。電視問政符合這一原理,在官民缺乏互信的媒介環境下,“電視問政”能助官員一臂之力,通過官員謙卑姿態的反覆傳播,讓其務實清新的品格深入人心。
  在這場電視問政中,官員現場試吃“水泥橘”領罰,的確讓人感受到了官員的謙卑姿態。自己種下的苦果自己吃,官員的率性和直白可見一斑。吃一次“水泥橘”容易,但要讓人長期吃這種被污染的橘子,恐怕誰也受不了。官員吃掉水泥橘展現出了一時的謙卑,但這一時的謙卑能否切實解決群眾的問題呢?
  南橘北枳是因為地理環境的差異,而本應該鮮紅透亮的橘子為何變成了水泥橘呢?答案就是果園被水泥攪拌站所產生的水泥灰污染了。對此,把污染的橘子吃掉能夠解決問題嗎?這本身就值得追問。讓官員吃掉被污染的橘子顯然並不是問政者的本意。公眾或許會為“吃污染橘子”官員點贊,但更期待“持之以恆”的實舉。
  官員“咽下去”的是自身失職種下的苦果。現成效果固然是引人註目,但治理環境污染終究要建立和完善目標合理、權責明確、科學決策評估、依法問責懲處的工作機制。
  小到一個被污染的果園,大到治理空氣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都有賴於科學的工作機制。有了科學的工作機制,用不著市民現場問政,也不用官員吞咽苦果,當地政府、環保部門和有關職能部門官員自己就會行動起來,依照治污目標行使職權,採取有效得力措施加緊治污,還百姓一片綠水青山。
  更需要指出的是,科學的制度並不需要謙卑姿態。科學的測評、量化的數據都能給政府治污打分,合格或優異者依法予以獎勵,不合格或失職瀆職者依法問責。
  官員吃“水泥橘”,正說明離嚴格規範的問責懲處還有相當的路程。什麼時候,這種,法律的執行代替了“水泥橘”,我們離科學完備的環境善治就更近了。 筆者更希望“水泥橘”是問責的象徵,而不僅僅表現出一種謙卑的姿態。  (原標題:評論:吃“水泥橘”離環境善治還有多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l44llymv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